許多人認為南紅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新秀”,其實南紅的歷史是很久遠的,南紅在古滇國已經很常見了,并且參與到了人們的社會和藝術生活中。南紅體如凝脂,內斂精髓,質厚溫潤,肌理過細。鐫刻的藝術品盡善盡美。更有人說它“艷而不妖,潤而不泄”,這應該是對南紅最好的解釋了。那么在如今受人追捧的南紅,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史呢?
南紅的使用歷史悠久,在出土的戰國貴族墓葬中已經有南紅的串飾了,如云南博物館保藏有古滇國期間的出土南紅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南紅鳳首杯更是精美,是研討南紅成品、南紅雕琢件等,宮殿碾玉的實物資料,因此南紅具有非常重要的前史、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說到南紅的歷史,就要從藏傳南紅開端提及,南紅走上藏傳佛教的舞臺是因為它代替了深海紅珊瑚,甘孜州東谷寺的藏元朝經卷中就曾出現過南紅的文獻記載,書中將南紅注為“天龍八部中厲鬼之血”,南紅佩帶者可避“龍難”,正如西藏曾流傳的一句話就是“南紅不紅,一生受窮”。這也正說明了戴上南紅能招來隆運,別的另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后來清代雍正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南紅跟著藏文明的傳播不停連續在清廷中,由此南紅對華夏文明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正是這個原因,大多數的南紅雕件主題都與佛教有關,南紅手串的顆數也是如此。
南紅作為深海紅珊瑚的代替品正式走上藏區的舞臺。因為紅珊瑚為所謂的倒枝珊瑚,只產于日本海峽和臺灣海峽,由于商業的條件和珊瑚材質的貴重決定了紅珊瑚只是屬于藏區高層的奢侈品,而廣大藏民也需要這些赤色依靠,因而南紅真正的以批量產物的情勢登上佛教舞臺,成為浩繁信徒的隨身配飾。
南紅距今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南紅經歷了起起落落,終極以王者之風回歸。但“南紅”這個稱謂興起的時間并不長,這個稱謂的來源及前因后果也十分復雜,有說是云南的紅瑪瑙,也有說是南邊的紅瑪瑙,但甘肅等南邊省分也有南紅,從漢到清都有。但由于南紅色彩以紅色為主,叫“南紅”正恰如其分的將南紅那種讓人們為之傾倒的色彩特征體現了出來,久而久之,這個稱謂也就成了行內通行的叫法。